根據研究者與研究,2021年全球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 EV)市場規模達6.389百萬台,年成長率為96.9%,如圖一所示,是歷年來成長最大的一年。

圖一 全球電動車市場
這是多國長期以政策推動車廠銷售電動車(如歐洲二氧化碳排放法定目標)、給予電動車購買者補貼(如中國的補貼與地方激勵政策)或是以稅制或相關措施激勵購買者(如美國的聯邦稅收激勵與各州的激勵措施)等方式下,讓電動車的需求呈現明顯的成長趨勢。
不過,供應鏈是限制2022年市場成長的最大阻礙,晶片與電池等關鍵零組件還是處於供不應求階段,所以,今年電動車市場將面臨史無前例的漲價潮,價格上漲必定衝擊市場需求。因此,我們建議應該保守看待今年的成長力道,目前我們預估2022年全球電動車市場可達到10.702百萬台,年成長率為67.5%。
供應鏈會影響全球電動車車廠的銷售,但是供應鏈對各電動車車廠的衝擊並非一致。舉例來說,雖然主要車廠已經發展與電池供應廠商的合作模式,而且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電池供應鏈;但是多數主要原料的控制權仍然掌握在中國的相關廠商。
所以,掌握稀缺資源的中國,未來在電動車產業的影響力相當大,而且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也會進一步提升。從這一點,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非中系的電動車車廠或是即將跨入自駕電動車的大廠,為了生存必須以市場或是技術吸引中國相關廠商與其合作,藉此換取後續供應鏈的保障。
在此前提下,合理推論只有特定少數的車廠所受到的影響可以相對輕微,依照既定的目標推出車款,並且有能力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例如,中系車廠在中國的汽車強國策略的保護傘下,有更大機會獲得供應鏈的支持。或是目前已經擁有運轉良好的電池廠的電動車車廠,有相對多的資源讓其銷售更多的電動車(例如,Tesla與BYD)。又或是具有電動車隱性知識(隱藏在企業內部的知識,因為不容易轉移,所以不容易由員工流出或是被其他企業抄襲)與規模經濟的Tesla,因為其市場地位獲得供應鏈的支持。
就全球電動車銷售國的排名而言,中國在2015年取代挪威與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銷售國後,寶座蟬聯至今,佔有率並由2020年40.9%成長至2021年的50.6%,我們預估2022年會繼續提高至54.2%。其次,德國與美國分居第二與第三名。我們預估2022年美國市場規模將超越德國,成為第二大銷售國。2021年前三大市場佔有率已經由2020年的63.6%成長至71.1%,2021年前十大市場佔有率由2020年的88.3%成長至89.2%;顯示2021年電動車市場的成長主要由前三大電動車銷售國帶動。
雖然中國在2022年降低電動乘用車補貼30%,因應政策的改變,中國市場內有更多的電動車款因此而漲價,而且有越來越多車款的漲價也開始反應原物料的上漲,但是中國在2022年仍將穩居第一大電動車銷售國。除了中國之外,美國與歐洲的主要國家仍是電動車銷售的主力市場,而亞洲市場則是可以注意南韓、日本與印度在今年下半年的表現。
在電池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BEV)與插電式混合電動車(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HEV)的銷售比重變化部分,2021年與2020年相差不大,比重分別為69.5%與30.5%。今年全球因為電池成本上揚導致電動車銷售價格上揚,影響BEV的銷售力道,以及因應歐洲二氧化碳排放法定目標,再加上中國PHEV車款在今年的銷售價格更加接近同市場區隔燃油車的價格,PHEV在今年將有比較強的成長力道。所以,我們預期2022年PHEV銷售的比重會稍微提高,預估BEV與PHEV的比重分別為67.2%與32.8%。
另一個2021年重要趨勢則是搭載磷酸鐵鋰(lithium-iron-phosphate,陰極為LiFePO4; LFP)電池的電動車,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比重持續創下新高,如圖二所示。以全年來看,2021年為14.3%(市場規模換算為MWh單位),相對於2020年的5.2%,成長顯著。在今年漲價壓力下,我們預估會有越來越多電動車車廠推出採用LFP電池的車款,因此,2022年比重將繼續成長至20.6%。

圖二 LFP電池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比重
說明:
研究者與研究在此定義的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 EV)為以乘用車作為主要用途的電池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BEV)與插電式混合電動車(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HEV)。